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川渝交界处的胡家梁子观景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一边刻着“四川”,另一边刻着“重庆”。
倘若你站在平台上眺望,向北,是一片整齐的标准化厂房;向南,则是绵延起伏的郁郁群山。而今,无论是石碑上刻下的四川、重庆,还是你所眺望到的厂房、群山,它们都拥有同一个名字:川渝高竹新区。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川渝两地积极行动,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以时不我待的速度,紧锣密鼓地开启各项对接工作,为两地相向而行助力添翼。
川渝高竹新区也乘“风”而起,开启了蝶变之路。
发展机遇:有了更大的盼头
“未来已来,风口已至。”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川渝共同设立高竹新区”的问题下,有人写下这一答案。
1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的批复。由此,高竹新区被正式写进川渝的未来规划中。这意味着一座现代化新城将在这方土地上拔地而起。
而知乎上简短的八字答案背后,正是寄托着两地人民对新区发展的认可和憧憬,若用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蒋振波的话说就是,“新区的建设让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
2016年,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从重庆九龙坡区迁入四川广安高滩园区(现川渝高竹新区),从那时起,蒋振波便开始了重庆和四川两边跑的生活。
“以前是走老路上下班,早上天蒙蒙亮从重庆出发,辗转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公司;晚上回重庆经常遇上晚高峰,一天要花几个小时在上下班路上。”刚到高滩园区工作时的场景让蒋振波记忆犹新。
因此,这几年来,蒋振波最关注的就是重庆南北大道的建设进展情况。
2021年1月7日,南北大道二期工程中的作房沟大桥成功合龙,至此,南北大道二期工程桥梁全线架设完成,这可把蒋振波高兴坏了。
“等以后南北大道延伸段通车后,重庆主城到园区的时间将缩减至30分钟,那可就太方便了。”蒋振波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过上如此便捷的生活。
享受到这份便捷的当然不只是蒋振波一人——四川迅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因拆迁将厂房从重庆南岸区迁至高滩园区,随着南北大道延伸段的推进,厂房新址离位于重庆渝北区的配套企业更近,物流时间大大缩短;四川鼎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迁址园区后,厂房面积扩大了4倍,产能也得到极大提升,还建起了实验室等配套设施。
一时间,似乎所有的机遇都因为这座“未来之城”的设立而变得立体起来,“蒋振波们”忙着畅想着今后的新生活,但对于川渝高竹新区来说,这些机遇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有迹可循。
历史积淀:一个园区的“步步高升”
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实施《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方案中提出在川渝毗邻的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彼时,重庆的部分工业企业为推进“退二进三”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国家有战略,川渝有需求。于是,与渝北区只有一桥之隔的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成了建设产业园区的首选之地。
2013年6月,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园区启动建设。川渝两地政策不免存在许多差异,很多企业入驻前都会进行多方面考察,为此邻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打出了一套招商引资组合拳,以吸引企业入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仅仅有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我们更看重的是园区的服务能力与发展前景。”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华菊曾进行过细致的考察。
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专门生产汽车内外饰零部件、车用EPP零件等汽车配件的企业。最早,该公司在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建厂,经过几年时间,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原来的地方用地紧张,扩能需求难以满足,不得不另择新址。
“2014年,我们在选择新址时曾在多地考察,最终选择了高滩园区,是园区提供的‘一对一跟踪服务’,坚定了公司选择高滩园区的决心。”李华菊说。
和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一样,由于看中园区的区位、交通、服务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向该园区聚集,高滩园区日益壮大。
2018年,为抢抓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川渝合作发展先导区,广安市出台了《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推进方案(2018—2022年)》;2020年1月22日,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广安川渝合作高滩园区,实行现行省级开发区政策,高滩园区升级为省级园区。
从乡镇工业园到省级园区,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高滩园区可谓是“步步高升”。如此一来,随着川渝两地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合作高滩园区自然成为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抓手。于是,被赋予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使命的高滩—茨竹产城融合新区应运而生。
探索发展:新区新气象
“去拿一块抹布来,把字上面的脏东西擦一下,LED灯管也有点突兀,看怎么处理一下。”1月20日中午,川渝高竹新区党群工作中心主任李佳匆匆吃过午饭后没有去办公室休息,而是走到筹委会大门口当起了“监工”。
当天,高竹新区筹委会墙上的“川渝高竹新区”六个大字上安装的LED灯的白色灯管暴露在外,极不美观。
“这可是我们高竹新区的门面呀,不能马虎!”李佳边说边指挥着工作人员操作。
像李佳这样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其实也是高竹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直践行的理念。
《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制定了新区2025年、2030年、2035年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了“两区一城”发展定位,同时构建了“两区一城一带”功能布局。
为实现愿景,许多像李佳一样抽调过来的工作人员虽然开车回家不到一个小时,但他们还是选择吃住在新区,竭心尽力走好这条艰难的改革探索之路。
在他们的日夜奔忙下,高竹新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规划先行。高竹新区明确了“2+N”规划编制体系,先后对接17家规划设计单位,抓紧推进新区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并且,高竹新区还同步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工作。
交通先行。高竹新区第一时间研究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初设批复、征地拆迁、挂网招标、对上争取和资金筹集等问题,川渝大道已启动可行性论证,南北大道北延伸段、包茂高速高竹互通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招商先行。高竹新区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高,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融创中国等30余家企业对接,达成投资意向20余个。同时,高竹新区积极对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院校,争取高校在新区建设校区。
生态先行。高竹新区按照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根据产业类别和企业质量建立准入机制,推进产业低碳循环发展。
理顺新区管理思路、优化招商模式、制定产业调整政策……高竹新区正在探索中快速前进。
样板示范:九平台“在路上”
2020年8月,重庆市和四川省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重庆合川、江津、荣昌、永川、垫江、渝北、长寿、大足、开州、梁平、合川、城口、潼南13个区县以及四川泸州、广安、达州、遂宁、资阳、内江6个地级市,将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
作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中最先获批设立的平台之一,高竹新区不止于共建,更在于创造。
“我们要用一种新的理念建造一个新的城区。”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协同处处长赵菊表示,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尤其是川渝毗邻地区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高竹新区必须稳中求进。
时至则至,时行则行。为打造样板示范,高竹新区从思考到谋划、从批示到规划,都尽力最求细之又细、稳之又稳。
“此前,由渝北跟广安分别出资5个亿设立的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拿到工商执照,今后将由该公司负责高竹新区的项目运行。”李佳介绍,筹委会正在向川渝两地政府争取新区在项目立项、工商注册、行政审批方面的支持,希望取得经济管理权限,做到以后办事不出新区。未来,高竹新区也将进一步弱化行政职能,充分依托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集团,按“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做好新区开发。
回顾过往,2020年伊始,画在成渝之间的“圈”燃爆了两地人民的微信朋友圈,承载着川渝两地经济发展的希望;喜看今朝,2021年开局,川渝高竹新区应运而生,彰显了成渝两地相向发展,区域协作不断深化的前进方向;展望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作为川渝合作跨省市共建新区的一个开端,未来高竹新区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