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狮子龙灯。
结婚写礼。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都是重点:精神(非物质)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种禁忌、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游艺竞技等,此外还有心理民俗是指民俗对某一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成因
(一)物质民俗文化
四川省邻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邻水县属川东褶皱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境内华蓥山、铜罗山、明月山三条山脉背斜平行排列,形成“三山两槽”的特殊地貌,分别为东槽和西槽,深丘、浅丘、台地、平坝兼而有之。由于邻水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水热充足,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境内多梯田,有些地方由于坡度较陡,无法蓄水,因此也多土地。粮食种植物多以单季稻为主,有少量双季稻;并广泛种植玉米、胡豆、茄子等农作物;可生长甘蔗、葡萄、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也可生长苹果、梨子、桃子、西瓜、等温带水果;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的屋后或其他地方栽种大量的竹子来编制背篓、簸箕等用品。在物品的交换方面,因为古代交通的不便和近现代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上会有固定的店家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店面,进行日常的商业活动,兼之各流动商贩在固定日期固定场所的集会,俗称“赶场”。赶场的时间一般为早上9、10点至中午2、3点,到下午4、5点时候,所有的赶场的人和商贩都会离开,这也就代表着一场集会的结束。服饰方面的主要特色在于老年人头上的缠头布。围缠头布时,要现在头上戴一个无顶的圆形帽子,然后用的白色或藏青色的布条在头上进行缠绕,以达到防风护头的作用。在建筑方面,居民基本上就地取材,如:土、木、石、竹、草等作为原材料,因原材料搭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构,主要有土木、砖木和草木三种。其中,东槽由于地势相对平坦,多采用草木结构和土木结构,草木结构的房屋没有基座,是用竹片或竹篾做骨架将柴草夹住,两面敷上黄泥和草筋,干后敷以白石灰罩面,作为竹编夹泥墙,又用竹做门窗、房梁,柴草或瓦片为顶,开前后门,家家户户相同,后门前就是排水道或沟。西槽由于地势较为陡峭,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厚重的条石作为护墙,以此类石为基,打土砖或青砖为墙,木为门、创和房梁,小青瓦为顶,门前有十年及以上树龄的长树木做柱,东槽则没有这一项。西槽的房屋常建两层,一楼为猪圈和防潮的用途。
(二)社会民俗文化
在社会结构方面,由于古时候交通的不便和人们的家族观念,以及在现代行政区划的影响下,形成了“湾”的独特地名称呼形式,“湾”是最小的地区范围。在一个湾里的人们基本上都有远近不同的亲属关系,邻里情和亲情浓厚。在我们邻水,有“新民”“老民”之说。元末明初长达半个世纪的从湖广来的移民被称为“老民”,也就是老移民;对第二次,即从清代近一百年的移民被称为“新民”,也就是新移民。第一次移民中先后有甘、王、冯、陈、周,吴、刘等40多个姓氏迁入邻水,主要生活在九龙、丰禾、复盛、八耳、石永、观音、牟家、合流及县城四郊的平坝、浅丘等土地肥沃之地。老民至今已传30代左右。第二次移民中先后有谭、袁、何、余、雷、吕、张、夏等56个姓氏4万余人迁入邻水。他们大多数在入川过程中,均靠近同姓落户创业的深丘、山地、土质瘦薄的地方。新民至今已传15代左右。川东地区与渝西地区山水相连,紧密相依,经济来往密切。
(三)非物质民俗文化
1.婚嫁邻水县的结婚习俗和其他很多地方相似,首先是媒人介绍,如果两人都中意对方,就开始自由发展。定亲时,男方给女方定金,多少根据男方家境而定。结婚时请亲友吃饭叫摆席,客人来叫坐席,席上布置八大碗,即八个主要菜品,需要时再加上多几个菜。定亲由女方到男方家摆宴席,结婚时,男方将女方接到家里进行婚礼,两人离开女方家以前,两人要向女方家长辈行拜礼(称点头礼),表示感谢长辈的抚养和教导,长辈给点头红包给女方。女方到男方家门前要跨火盆,表示祛除晦气和霉运,小孩儿滚新床,表达早生贵子的意愿,同时要给滚床的小孩子月月发(12元或120元)。
2.丧葬邻水县古称邻州,始建于梁大同三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除去寻常的墓葬方式不谈,邻水还有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碗墓。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碗垒叠成墓葬,成为人去世后皈依的一方之地。碗墓呈拱形,用黄泥、石灰、糯米浆混合成的三合土及碗相互交叉叠砌。碗墓的作为川东北独特的墓葬形式,形式各地不一,有的是用碗直接垒成长方形的墓葬,有的是在墓葬泥土中夹碗。砌墓的碗既有精美的瓷碗,也有粗糙的土碗。碗墓是该地区从明代晚期至民国初期比较盛行的一种墓葬形式,清代最为流行,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碗山”,不过,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会用“碗墓”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式来为亲人下葬了。
3.民间艺术木偶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木偶戏始于汉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木偶艺术日臻完善,种类也名目繁多。后来,在街头各地出现了一种木偶艺人表演的“布袋戏”,又叫“手傀儡”,也就是“手掌木偶戏”。邻水“手掌木偶戏”,源于1850年左右,由四川省邻水县么滩镇陈永清首创发起,并在我县广为演出、流传,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们所喜爱。历经三代150余年,历传其外侄张邦军,又传其子张贤光,口传心授,一直流传于邻水、重庆、贵州、广安、达州等十几个省市县,所到之处,群众非常喜爱观看,越看越喜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邻水民间的特色文化。
三、详细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意义
(一)政治方面我国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多彩多姿,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体,促进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方面民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生产力,因此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作为产业经济去经营、可以作为文化资本去投入生产,引导和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研究民俗文化要与振兴经济相结合,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扩大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对经济文化产业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社会生活方面对于传承统民俗文化来说,保护传统美德、传统歌舞、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民俗是传统民俗能够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发展的基础,民俗文化的发展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使我们有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