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远走不如进邻丨从荒山到“金山”!五华山的十年蜕变路

2025-08-29 15:02 来源:邻水县融媒体中心 访问量:1
【字体: 打印

酷暑时节,热浪席卷。

露天火锅升腾热气,玻璃观景台倒映云影……从晨曦初现到夜幕降临,邻水县五华山旅游区人来车往,热闹非凡。

从昔日的荒僻山村到如今声名渐起的康养旅游胜地,五华山的蜕变,是一条依托生态资源、政策支持与文化挖掘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路径。它见证了一片青山如何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变成造福一方的“幸福靠山”,也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图为丨 五华山开发过程中(资料图 )

路通业兴,荒山叩开致富门

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位于丰禾镇的五华山村仍因交通闭塞、水电不通,深陷贫困与沉寂。青壮年陆续外出谋生,村庄日渐“空心”。如何突破发展困局,成为当地干部最迫切的课题。

转机始于路的贯通。2013年,一条14公里长的通村公路蜿蜒入山,将五华山村与丰禾镇相连。交通瓶颈一旦打破,发展的脚步便骤然加速。

契机也随之而来——从小生长于此的熊维应怀着乡情返乡创业。适逢政府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村“两委”果断决策: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在上级政策支持下,2014年,五华山旅游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次年,熊维应与邻水县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承诺高标准打造旅游区,严格按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推进建设。

开拓阶段异常艰辛。土地拆迁、通水、通电、通气……每一个环节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在地方政府倾力支持下,制约因素迅速化解,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建设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就地取材”,利用现有地貌与植被,打造出一批融合地脉与人文的观光体验项目。

从规划到施工,从评估到调整,四年不懈努力,邀请专家反复论证,不断完善交通、游览、安全与环卫体系。2018年10月23日,五华山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12月,再获“四川十大康养旅游目的地”称号,成为邻水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 

图为丨五华山旅游区航拍。(资料图)

业态焕新 青山终成幸福靠山

荣誉只是起点。2018年,五华山迎来爆发式增长:年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纳税200余万元。

而高空悬索桥、玻璃观景平台等特色项目陆续建成,使这里成为川渝地区备受青睐的休闲度假胜地。景区也带动了周边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创业机会,让村民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的梦想。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受大环境影响,游客骤减、投资放缓,运营压力陡增,项目进入艰难维持期。但熊维应团队没有退缩,通过持续创新业态,推出露营基地、篝火晚会等新体验。

特别是在2022年,当地政府支持修建双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显著提升景区通达性和舒适度,为复苏注入新动力。随着基础设施提质的体验项目焕新,客流量逐步回升。今年以来,游客已恢复至16万人次,复苏态势明显。

图为丨五华山旅游区。(资料图)

深耕“森林四库”,打造川渝康养绿色地标

目前,五华山正布局第二个十年规划,聚焦“提档升级、做强做大”,打造融合康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景区正积极推进康养基地与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打造可容纳百余人同时居住和修习传统文化的场所,并深入挖掘本地道家文化中“修身养性”的精髓。

同时,凭借清新空气、适宜气候与静谧自然氛围,景区致力于营造契合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康养环境,不仅有助于游客调养身心,也推动中医理疗与自然疗愈深度融合,为中医诊疗提供独特而坚实的自然基础,进而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康疗养度假区。

五华山还积极响应“森林四库”发展理念,凭借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和优质水资源,持续强化“碳库”与“水库”功能。原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优质的药用植物资源,景区依托这一优势,正建设百草园,种植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的植物,并通过拓展观光销售与研学旅行等方式,逐步培育“粮库”与“钱库”,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之路。

地处川渝交界,距重庆市区仅110公里,五华山牢牢把握“周末经济”定位,不断完善吃、住、游、玩、学服务链,深度融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未来,它将继续依托资源禀赋、深耕文化内涵、创新项目体验,致力成为川渝“一小时经济圈”中更具吸引力的绿色地标。

【我要纠错】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