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广安高新区、川渝合作高滩园区管委会,县级各部门,中省市驻邻单位:
《邻水县“十四五”期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经十九届邻水县人民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邻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2日
邻水县“十四五”期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县城区及中心场镇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快速增加,城区及中心场镇教育资源日益紧缺,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已迫在眉睫。为满足城镇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结合城区及中心场镇学校布局现状和城镇发展趋势,全面优化调整全县城乡学校布局,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优化、整合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城乡中小学校规划建设机制,破解“乡村弱、城镇挤”问题,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二、调整原则
布局调整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步推进;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先建后撤,确保普及;提高质量,群众满意”和“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原则,处理好需求与调整、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三、调整目标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各镇至少保留一所幼儿园、一所建制学校(或单设小学,或单设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最大限度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到2025年布局调整完成后,全县设有职教中心1所,普通高中4所,单设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7所,单设小学36所,小学教学点16个,特教学校1所。
四、调整内容
(一)城区学校布局调整
2021年,四川省邻水县职业中学迁往邻水县职教中心,邻水县鼎屏镇初级中学迁往四川省邻水县职业中学现址,邻水县鼎屏镇初级中学现址改建为单设小学。
2023年,邻水县城北镇延胜中心学校设为单设小学,初中生并入邻水县城南镇解愠初级中学,启动邻水县第九小学建设。
2024年,启动邻水县第十中学校、第十小学建设,完成邻水县城南镇中心学校和邻水县城北镇初级中学扩建。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柑子镇:2024年前柑子职业技术学校逐渐减少职高学生招生规模;龙安初级中学学生分流到柑子职业技术学校现址(邻水县柑子镇初级中学)就读;龙安中心小学迁往现龙安初级中学现址,办成寄宿制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柑子镇初级中学,邻水县柑子镇中心小学,邻水县柑子镇龙安小学,邻水县柑子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柑子镇第二幼儿园,邻水县柑子镇龙安幼儿园。
太和镇:2024年普新中心学校、新镇中心学校初中生并入柑子镇初级中学,普新中心学校、新镇中心学校设立为中心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太和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邻水县太和镇普新小学,邻水县太和镇普新幼儿园,邻水县太和镇新镇小学(附设幼儿园)。
观音桥镇:冷家中心学校初中生并入观音桥镇初级中学后设立寄宿制小学;观音桥镇中心小学办成寄宿制学校。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观音桥镇初级中学,邻水县观音桥镇中心小学,邻水县观音桥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观音桥镇冷家小学(附设幼儿园)。
城北镇:2023年金垭中心学校初中生并入解愠初级中学,金垭中心学校设为寄宿制教学点;保留长安中心学校。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城北镇长安中心学校、邻水县城北镇长安中心学校金垭教学点。
城南镇:保留城南镇解愠初级中学,城南镇解愠小学(附设幼儿园),城南镇解愠小学芭蕉教学点,城南镇西天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
梁板镇:梁板镇初级中学、梁板镇中心小学合并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梁板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
牟家镇:保留牟家镇初级中学、牟家镇中心小学、牟家镇中心幼儿园;甘坝中心学校初中生并入牟家镇初级中学,原址办成1所寄宿制教学点。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牟家镇初级中学,邻水县牟家镇中心小学、牟家镇中心小学甘坝教学点(附设幼儿园),邻水县牟家镇中心幼儿园。
合流镇:2024年撤销合流职业技术学校,合流职业技术学校现址办成单设初中;合流镇四海中心学校初中生分流到合流镇初级中学就读,四海中心学校改办成寄宿制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合流镇初级中学,邻水县合流镇中心小学,邻水县合流镇四海小学(附设幼儿园),邻水县合流镇中心幼儿园。
高滩镇:2025年子中中心学校初中生分流到高滩镇初级中学就读,子中中心学校改办成寄宿制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高滩镇初级中学,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小学、高滩镇中心小学七孔教学点,邻水县高滩镇子中小学(附设幼儿园),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幼儿园。
坛同镇:2024年撤销坛同中学;坛同镇初级中学迁往坛同中学现址,坛同中学、黑滩中心学校、九峰中心学校和华蓥中心学校初中生分流到坛同镇初级中学就读;坛同镇初级中学现址改设为坛同小学分校区(寄宿制小学);黑滩中心学校、九峰中心学校和华蓥中心学校改设为寄宿制小学教学点。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坛同镇初级中学,邻水县坛同镇中心小学,坛同镇中心小学天才门教学点、黑滩教学点、九峰教学点、华蓥教学点(附设幼儿园),邻水县坛同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坛同镇第二幼儿园。
椿木镇:保留邻水县椿木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
九龙镇:新合中心学校、石鼓中心学校、御临雷公初级中学和风垭中心学校初中生分流到九龙镇初级中学就读;石鼓中心学校、风垭中心学校改办成寄宿制小学教学点;九龙镇中心小学、九龙镇第二小学办成寄宿制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九龙中学,邻水县九龙镇初级中学,邻水县九龙镇中心小学,九龙镇中心小学石鼓教学点、风垭教学点(附设幼儿园),邻水县九龙镇第二小学,邻水县九龙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九龙镇第二幼儿园。
御临镇:雷公初级中学学生并入九龙镇初级中学;2023年御临镇初级中学和御临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附设幼儿园);雷公中心小学迁往雷公初级中学校区,改办成寄宿制小学教学点。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御临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邻水县御临镇中心学校雷公教学点。
黎家镇:保留邻水县黎家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
袁市镇:袁市中学迁往北校区;袁市镇中心小学迁往袁市中学南校区,办成寄宿制单设小学,原袁市镇中心小学校区逐步过渡为袁市镇第二幼儿园使用;撤销袁市镇龙桥初级中学,学生分流到袁市镇初级中学就读,其校址由袁市镇龙桥小学使用,办成寄宿制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袁市镇初级中学,邻水县袁市镇中心小学、袁市镇中心小学关河教学点,邻水县袁市镇龙桥小学(附设幼儿园),邻水县袁市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袁市镇第二幼儿园。
两河镇:2024年荆坪中心学校初中生并入石永镇中心学校就读,荆坪中心学校设寄宿制小学教学点。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两河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两河镇中心学校荆坪教学点(附设幼儿园)。
丰禾镇:新增丰禾镇第二小学;丰禾镇长滩中心学校初中生分流到丰禾中学就读后办成寄宿制小学教学点;保留丰禾镇中心小学复兴教学点。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丰禾中学,邻水县丰禾镇初级中学,邻水县丰禾镇中心小学,丰禾镇中心小学复兴教学点、长滩教学点(附设幼儿园),邻水县丰禾镇第二小学,邻水县丰禾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丰禾镇第二幼儿园,邻水县丰禾镇第三幼儿园。
八耳镇:2024年八耳镇初级中学和八耳镇中心小学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附设幼儿园)。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八耳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
复盛镇:2024年复盛中学和复盛镇中心小学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附设幼儿园)。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复盛镇中心学校(附设幼儿园)。
石永镇:2024年前石永中学逐渐减少高中招生规模,扩大初中招生规模,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古路中心学校设为寄宿制小学教学点(附设幼儿园)。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邻水县石永镇中心学校,邻水县石永镇中心小学,石永镇中心小学古路教学点(附设幼儿园)、同石教学点(附设幼儿园),邻水县石永镇中心幼儿园。
石滓镇:2023年撤销柳塘初级中学,学生分流到石滓镇初级中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石滓镇初级中学,邻水县石滓镇中心小学,邻水县石滓镇柳塘小学,邻水县石滓镇中心幼儿园,邻水县石滓镇柳塘幼儿园。
兴仁镇:2024年撤销兴仁职业中学;兴仁镇初级中学迁往兴仁职业中学校址;护邻中心学校初中生并入兴仁镇初级中学就读后改为单设小学。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兴仁镇初级中学,邻水县兴仁镇中心小学,邻水县兴仁镇护邻小学(附设幼儿园),邻水县兴仁镇中心幼儿园。
王家镇:王家镇初级中学、王家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撤销高石中心学校后改办成小学教学点,初中生分流到王家镇中心学校。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王家镇中心学校、王家镇中心学校高石教学点,邻水县王家镇中心幼儿园。
三古镇:2023年三古镇初级中学、三古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调整后学校:邻水县三古镇中心学校、邻水县三古镇中心幼儿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十四五”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县教科体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县级部门和各镇为成员,统筹实施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各成员单位严格按照布局调整规划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强化统筹联动。县教科体局要发挥牵头揽总作用,加强与各镇和部门的协调联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研究解决布局调整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镇、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工作,共同推进“十四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落地落实,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严格资产管理。根据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实际需求,统筹用好撤并学校教育资源,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挪用,加大对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管理和监督,确保撤并学校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严防国有资产流失。